眼下,秋收工作已进入尾期,在桦甸市的田间地头,除了丰收的喜悦,还有一份“变废为宝”的惊喜——曾经困扰水库治理的淤泥,如今成了滋养土地的“好帮手”。当地探索的“淤泥还田”模式,既破解了环保难题,又让低洼劣质地变身高产田,在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间,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走进桦甸市公吉乡大肚川村,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收割庄稼,村民杨义奎谈起自家田地的变化,打开了话匣子。2021年之前,这片地还是“雨天积水、旱天缺肥”的涝洼地,玉米苗常泡在半米深的水里,年景差时一亩地收不上800斤;如今,铺上水库清淤的淤泥后,土地不仅不积水了,肥力还蹭蹭涨。
同村的于兆成,家里1晌3亩地全是改造后的“淤泥田”。现在有了淤泥当“肥料”,土地肥沃了,收成也稳了。
据了解,2021年起,村里用水库淤泥垫高低洼地,平均垫起70到80公分,最高处达1米多,450亩“废地”变成良田,近30户农户直接受益。
如今,这项实践不仅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典型案例,更让桦甸市560多公顷耕地旧貌换新,还新增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。秋收时节里,沉甸甸的粮袋、农户的笑脸,正是“变废为宝”的最好见证,也为东北黑土地保护、乡村生态振兴,写下了生动注脚。(王赫麟 于兴洺)
 
 
 
	
	
    
 
						
						 
						 
						 首页
						首页
					 
				 
				 
				 
				 
				 
				 
				 
									 收藏
收藏
								 打印
打印 分享
分享
								  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 
				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吉公网安备:22020402000219号
吉公网安备:22020402000219号 申博体育_申慱亚洲官方网-在线*平台
申博体育_申慱亚洲官方网-在线*平台
					